王甫律师_我辩护

倾城:世间安得双全法

  随着司法改革试点敲定,对包括湖北在内的六省市司法人员来说,图穷匕见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了。虽然在公开的舆论场上,“上海方案”秘而不宣,其他有的已经在路上,有的还在密室拉锯,具体的实施办法仍在隐隐绰绰间和口耳相传的揣度中,但中央关于司改试点的框架性意见一纸传檄之下,大政方针已定,这些先行试水的省市要做和能做的,大多只是结合本地实际填空润色而已。
 

  媒体热炒之余,网上网下的各种言说不免随风四散,各方都有切身感受和独门秘方锦囊妙计。对于改革前景,在总体利好之下,有的质疑既有权力者会不会真正割肉,有的担忧现有的这拨人是否具有独立审判并为之负责的能力,有的哀叹年轻人势将成为博弈中被碾压的野草... ...还有的,甚至开始提前怀念躺在地方怀抱里那些“阳光灿烂的日子”,忽然唱起外部其实也没那么多干预的咏叹调。所有的这一切,都给不无玫瑰色的司法改革前景,蒙上了些许阴影,有的地方,已经开始有性急的人用脚投票。

 

  风吹草低见牛羊。从最初的漫卷诗书喜欲狂,到尘埃落定之后的神情复杂,这一代的司法人注定要成为改革的标本和试验品,他们不仅要迎来前所未有的激荡洗礼,还将不得不面对现实审视内心左右权衡,并接受选择和被选择,为后人留下涉深试错的空间。于法院内部而言,法官员额制、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两把铡刀之下,六十多年不变的“大锅饭”,已到“分灶吃饭”时,精分的利益格局调整无疑真实而残酷。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,已经将太多大院中人熔铸成了温驯的模具,骤然间放养觅食,何去何从,惶惑间怎能不费思量?
 

  现实的司法环境复杂而叵测,而执法槌的人们在面对触及自身利益的变革时,却又似乎显得有点单纯而天真,说得更难听点,有些闭门自大,不知有汉何论魏晋。我们寄望于变革带来进步,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公正独立之姿傲立法庭,但或许更应该反思的是,司法沉疴已久,庙堂江湖啧有烦言,固然有外在的难言因素,而扪心自问,我们自身也未必有看上去或想象的那么美。无论法官、书记员,还是司法警察,都是这一轮改革的对象,而非主持人。
 

  选择法治,是这个老大国度走向现代艰难而必然的抉择,却未必是这一代司法人的春天。而在这个国家的权力架构和谱系里,司法只是其中不那么重要而又改动起来震荡较小的那部分,很难想象它能特立独行于这个体制之内,以至于稍一认真,就让人有“划旱船过大江”的狐疑。虽然“国情”这个词已经高频得如魔音灌耳,但我们仍然得承认,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司法实情,更造就了不同的司法生态。更残酷的是,我们这一代或许只是恰逢其会,并势将成为走向法治路上的垫脚石,这一代人所要经历的苦与伤,或许只是为了浴火重生后的未来涅槃。
 

  一位大法官说,“一代人得尽一代人的责任,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没有理由再迟疑不决、裹足不前。”可以想见,真的改革,一旦选定方向,必定朝着一个大的目标一往无前,不会温情脉脉地照顾所有人的脸色。行进过程中,必然有人要掉队靠边,有人要进退留转。世间安得双全法?“不负如来不负卿”的美梦,永远只在诗情画意中。躬逢其时,我们能做的,或许正是问自己一声:我准备好了吗?
 

  本文发表在6月28日长江日报评论版【法边馀墨】专栏

  原文链接:http://qingcheng1975.fyfz.cn/b/814392


精彩推荐